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4)

英 文 名: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2024)
I S B N:978-7-5228-5145-7
丛 书 名:
出版日期:2025年05月

中文摘要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报告。总报告《非遗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出,2023年我国加快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国家战略的融合,尊重人民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非遗保护持续赋能共同富裕战略,促进非遗保护助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培育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非遗成功“出海”彰显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非遗保护仍须加强部门间合作,继续挖掘非遗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切实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普及教育,提高非遗保护主体的法律素养,优化非遗传承人评估考核机制;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业发展,做好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并积极落实;加快完善非遗保护法律制度,加强非遗保护国际司法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探索非遗国际联合保护机制,完善国际法律体系。

第二部分是专题报告,关注非遗保护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非遗保护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校非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认为,非遗教育推广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下非遗保护工作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已经相互交织,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高校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高校应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非遗保护意识(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记录工作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指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应建立起将传承人所承载的具有口传身授特性的非遗核心技艺和文化记忆,转化为非遗数字资源的工作方法,构建现代化的非遗档案与史料体系,推动行业标准的出台,却也存在成果公开程度低的问题。亟须采取措施,建立国家级非遗数字资源平台,推动集约化存储、保存,采取措施促使其方便获取和有效利用。《非遗保护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认为,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应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非遗保护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受非遗资源、传承人与传承人群、科研机构与学者以及政策法规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可通过多维度、多层次互动来实现;亦可通过强化学术研究、深化实践探索、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来实现。《非遗保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为例》一文指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通过顶层设计、联动相关部门、接轨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挖掘非遗资源以及依托节庆活动等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以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理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与生态文明建设有高度相关性。对整体性保护认识和非遗资源生态价值利用的不足,是当前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所以,要挖掘生态价值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完善评估体系以强化整体性保护意识、培育社会力量以推动公众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闽粤非遗在东南亚传承传播为例》一文探讨了非遗保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从2023年至2024年中国闽粤非遗在东南亚的传承传播情况来看,非遗项目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载体,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要发挥非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就要发挥非遗沟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推动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挖掘文化共性,促进海内外华人民心相通;要善用媒介,铸牢海外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拓宽渠道,增加闽粤非遗在海外的应用场景。

第三部分是年度热点,主要关注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问题。《非遗保护助力共同富裕——以浙江省非遗保护实践为例》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非遗+产业”等新模式的出现,激活了乡村经济,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浙江省通过政策支持、工坊集聚、人才会聚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成效,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非遗引领新国潮的发展与问题分析》认为,在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非遗保护理念与政策的推动之下,非遗已经全面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品牌建设、旅游开发、影视制作,及新技术运用等进行跨界融合,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引领着新国潮的发展。非遗国潮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圈层,被广泛运用到文化、产业、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同时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缺乏对非遗内涵深入挖掘、过度依赖网络流量、海外竞争力弱等问题。创新与品质的提升是推动非遗国潮发展的核心,需要综合考量产品内容、质量、品牌建设、社会认同等多项因素,以实现非遗与国潮的良性互动。《非遗“出圈”何以发生?——基于英歌舞现象级传播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兴起带动了一批非遗项目的现象级传播。英歌舞“出圈”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在“圈层”前期积累阶段,通过创新转化,圈层得以快速生长;在“出圈”阶段,采用技术驱动、价值认同、情感共鸣、价值彰显等实现“破圈”;在共享阶段,采用重构与传承文化记忆等手段,实现英歌舞的持续传播。《非遗保护如何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出,京津冀三地同属燕赵大地,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三地非遗项目亦传递着相似的文化记忆,从而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基础。京津冀三地非遗具有同源性和共生性,存在交叉传承情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三地非遗提供了区域整体性保护的可能。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三地非遗保护在文旅融合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要突破的瓶颈,需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非遗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热点问题分析》认为,在“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理念指导下,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促进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旅单位在采用短视频等自媒体推广文旅资源方面积极作为,催生了现象级网红文旅IP,进而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互惠,非遗与旅游融合才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非遗保护、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为推动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方案,确保全面有效保护;加强非遗与“五个认同”研究,守住中华文化基因与精神气脉;推动非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彰显中华文化使命担当与时代风采;激发非遗保护多方潜能,夯实中华文化永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扩大非遗国际社会影响,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部分是附录,为《2023年度非遗大事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