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首都都市圈空间治理对策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李道勇 宋思思 发布时间:2025-01-08

(一)促进轨道交通与首都都市圈发展协同推进、深度融合

首都通勤圈内典型居住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外至六环周边,而典型商务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内。人口主要流动方向包括:在白天,由燕郊、六环周边流向四环内、北京主城区;而在夜间,则由城内工作地向外围扩散。本文识别出的典型居住类聚集区包括天通苑、回龙观、燕郊、望京、亦庄等地,大型居住区基本分布在六环周边,居住区从城中心向外围扩散。典型商业类聚集区包括国贸、金融街、王府井、西直门商圈等,商业类聚集区更多分布在中心城区。 轨道交通一方面能促进职住空间的有效沟通、减少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用地进行不断分割,存在阻隔职住空间、增加出行时间的情况。为促进人口流动、有效解决通勤问题,促进职住空间均衡发展、提升通勤效率,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同时也需要轨道交通辅助推进,实现通勤的高效化和快速化。只有城市规划与轨道交通相互配合、深度融合,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通勤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

(二)调整首都都市圈功能布局,优化空间结构

首都通勤圈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式分布特征,典型商业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四环以内,并未向外围扩散,其分布沿轨道交通沿线特征明显,南北向发展态势良好,但东西向发展略微失衡。西侧石景山区六号线沿线发展较弱,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东侧有向通州方向向外延伸的趋势,但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重视通州副中心发展,加快完善轨道交通布局、功能业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典型居住类聚集区除了分布在四环以内,大部分分布在四环以外,五环至六环周边,甚至还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典型商业类聚集区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典型居住类聚集区,导致职住分布的不平衡现象,进而引发通勤距离过长和通勤时间过久等问题,需强化多点支撑,提升各区综合承接力。

(三)优化轨道交通网络通勤圈,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建立分圈层交通发展模式,加速构建“1小时通勤圈”

对首都都市圈不同空间范围,通过构建不同圈层的交通发展模式,形成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以轨道交通作为主干骨架,推动“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进程,构建“1小时通勤圈”。这主要包括核心圈层的地铁与城市快速路建设,以及近郊圈层的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完善。通过构建“环线+放射+贯通”状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利用轨道交通走廊实现各圈层间的有效连接与高效转换。同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及周边站点、轨道交通沿线重要功能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建设重要核心枢纽站点,如加强建设城市副中心区域站点和四环周边站点的建设,确保各圈层间的顺畅衔接。

2.内优外拓,织补轨道交通网络

当前,轨道交通建设应坚持内优外拓、有效织补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一方面,向外拓展轨道交通线路,特别是建设五环之外的交通路线,如1号线、6号线的外延线及市郊铁路,以缓解首都通勤圈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同时,持续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的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地铁线路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日益成熟和线网密度的增加,可以适当引入城际快线,以更好地连接周边城市,提升首都都市圈的整体交通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外围圈层的轨道交通建设,对交通相对薄弱区域的轨道交通进行有效织补,比如通勤圈西部石景山区轨道交通路线及站点的建设、东部通州区域重要站点及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北京市用地功能与空间结构,建设轨道交通联络线与区域快线,满足首都都市圈的发展要求。

3.加强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与发展

轨道交通“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强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丰富城市功能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轨道交通“微中心”具有活力共享、复合多元、高效集约、便捷出行、空间宜人五大主要特征,有助于北京市形成功能复合、高品质、服务人民的活力中心。因此,需重视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与发展,促进轨道交通“微中心”周边可达性,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交通级别、周边用地等诸多因素进行轨道交通微中心站点的确认。目前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微中心”,选取第一批轨道微中心71个,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微中心的建设将为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摘自《北京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