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提升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李元杰 李娜 张超 发布时间:2025-03-07

1.构建产业链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产业链共同体建设

一是由三地政府牵头,建立若干重点产业链联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服务产业链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在区域间和产业间的高质量共享。二是依据具体产业链建立产业创新联合体,主要做法为依托京津冀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关创新平台,积极吸引链内领军企业和一般企业集聚,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搭建以特定产业链发展为目标的多主体联盟。三是全力推进“六链五群”战略在京津冀地区的落地生根,通过强链、补链和固链等手段,推动相关要素的精准对接与多维共享,实现各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京津冀重点领域产业链完备性和产业链韧性。四是锚定京津冀优势产业的价值链,把控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制高点,联合各区域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核心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跨区域与跨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京津冀优势产业在国内价值链以及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积极推进产业链整合和优化,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积极推动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紧密连接,确保生产要素在链内或地区内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完善科技财政与金融政策,提高对优势产业链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主”企业,发展一批有益于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小微企业,提升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供销的整体配套与协同发展能力,夯实区域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3.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京津冀三地分管领导“链长”挂帅协调、龙头企业“链主”主导牵引、高校科研机构“链创”协同创新的三级联动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在明确重点产业链分工牵头的基础上,厘清同一产业链中的三地在不同分产业链和子产业链上的发展重点,进而打造“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的多区域多层级分工协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明确京津冀三省(市)在各层次、各领域产业链协作过程中的责任,加强区域间、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对接,做好产业链发展中的督促与评估,推动产业链发展中各环节任务的高效落实。

4.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考核体系

探索构建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考核机制和评估体系,考核范围不仅应包含常规化的产业链关键指标,而且应当将当前重点关注的“链长制”、协同创新、产业疏解等指标纳入其中。聚焦优势产业,科学制定延链补链强链责任清单,落实“链长”考核的关键指标,强化“链长”责任。建立统一的产业链协同管理平台,定期量化评估各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和整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进京津冀优势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合。

——摘自《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