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对策建议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5-02-24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人才一体化工作合力

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是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推动三地工作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实现战略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一是凝聚思想共识。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三地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区域人才观念,从区域发展大局出发,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和共享,实现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最优配置。二是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职责,发挥其在重大事项决策、宏观指导、统筹推进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搭建教育、科技、人社、公安、卫健、发改委等领域的人才工作沟通平台,形成多层次、多领域沟通机制。三是提高政策协同。加快政策对接,推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等方面政策的协同和衔接,破除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四是建立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推动建立三地合作的收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助等形式对合作中投入大、收益少的政府进行补偿,对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予以奖励支持,强化各方合作动力。

(二)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域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北京人才资源引领带动作用,在引才、育才、用才上持续发力,提升区域人才整体实力。一是联合引进人才。打造京津冀联合引才品牌,通过共同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共享人才需求信息、合作举办三地人才交流活动、联合引进全球英才等形式,着眼全国、放眼世界,做大人才增量。二是共同培养人才。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方位合作关系。基础教育层面,通过合作办学、对口帮扶等形式,持续推动资源共享和均等化;职业教育层面,扩大职教联盟覆盖范围,立足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统一优化职教专业布局;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科研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三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进一步利用中关村科创资源,在津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链接HICOOL资源,探索在津冀建立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分院或孵化基地、产业基地,依托创新平台集聚人才、锻炼人才。

(三)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实现区域人才错位共享

产业和人才紧密联系、相互塑造,三地要统一规划,构建合理有序、梯度衔接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人才资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一是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梯度布局。三地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找准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的阶梯式布局。北京聚焦高精尖领域,承担区域产业发展技术引进研发创新功能;天津立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承担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功能;河北利用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资源禀赋,提高承接京津技术应用、产业转移能力,承担区域生产、物流、市场推广等配套功能。二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三地根据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编制产业人才目录,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实现产业与区域发展适配、人才与产业发展适配。北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注重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天津打造高端制造应用人才集聚中心,重点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经理人等应用型人才;河北夯实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支撑,着力吸引集聚专业技术人才、工匠型人才等技能型人才。

(四)构建统一人才市场,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市场主体作用更为突出,亟须构建区域统一人才市场,推动人才资源有效配置。一是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的积极作用。二是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统一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服务标准,支持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人力资源服务质效。三是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建立区域内人才互认机制,统一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进一步拓展职称资格等互认范围,在部分领域职称评审中实行专家资源共享,畅通人才区域自由流动渠道。四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建立区域人才资源数据库,比如专家人才库、高层次人才库、高校毕业生信息库以及人才需求库等,分层分类收集整理人才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互享,精准对接供需双方,促进区域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一体化服务体系,降低人才自由流动成本

人才的需求不仅包括工作本身,还包括生活品质、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三地要积极整合各方面人才服务资源,提升区域服务均等化水平,消除人才流动的“暗礁”。一是深化社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按照分层分类原则,加快推进区域内教育、医疗、文旅、康养、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对接和融合,引导京津优质资源辐射河北,缩小三地公共服务差距,解决人才流动关于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此外,探索建立人才“联合绿卡”制度,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三地相关人才待遇和政策优惠。二是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区域通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津冀地区人才“区域通办”服务平台及联动机制,逐步推进各项人才服务事项同标、同效、同感办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实现智慧政务,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是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协同。更好发挥京津冀外籍人才服务联合体作用,拓展京津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便利化措施,探索推出外国人居留许可区域互认,促进国际人才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和有序流动。

——摘自《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