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非遗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京津冀地区的非遗,感受三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设计非遗旅游线路时,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和兴趣,合理安排景点和活动,确保线路的连贯性和吸引力。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联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提取其中的核心元素,如传统图案、色彩、技艺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文创产品。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可以将京剧脸谱、杨柳青木版年画等非遗元素设计成时尚的文具、饰品、服装等,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时尚化产品的需求。加强品牌建设,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三地非遗文创产品展览、参加文化创意产业展会等方式,展示非遗文创产品的特色和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确保非遗文创产品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邀请传承人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保证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传承的准确性。
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除了传统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题材外,还融入了现代生活、科技元素等,使年画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在表现形式上,运用新的材料和工艺,如数字化技术、新型颜料等,为年画注入新的活力。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方面,在杨柳青古镇等旅游景点,开设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和工作室,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年画的制作过程,购买年画作品和文创产品,将年画文化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北京在景泰蓝技艺传承方面,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在造型设计上,突破传统的对称、规整模式,借鉴现代简约风格,打造出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的作品。有的作品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和时尚气息,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河北曲阳石雕技艺精湛,其作品包含人物、动物、花卉、建筑装饰等多种题材,以造型逼真、工艺细腻、风格独特著称。曲阳县有十万余人参与雕刻产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群体。这些从业人员覆盖了从石雕设计、制作、销售到安装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羊平镇等地区汇聚了众多石雕企业和作坊,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历史与当下的交流方面,卢沟桥每一个石狮子都有曲阳工匠雕琢的痕迹;首都北京中轴线上的经典雕刻也与曲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宫门前的金水桥、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这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石雕景观,都经过曲阳匠师的精心雕琢。曲阳石雕与京津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曲阳县与清华美院、天津美院、北京城市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邀请院校教授到曲阳授课,为当地雕刻工匠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京津冀地区的非遗系统性保护可以学习上述非遗项目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的经验,加强项目的品牌建设,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和销售,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鼓励非遗项目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摘自《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