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技能人才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破解地区与行业壁垒,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技能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发挥北京作为头雁城市的引领作用,提升京津冀高技能人才集聚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作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大国首都,也是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技能品牌示范引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人才流动共享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围绕“技能京津冀”建设,紧盯京津冀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增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协作机制,夯实生源统筹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促进专业体系提升、实训水平提升、融合深度提升,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适配性,推动京津冀三地相向而行、协同发力,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完善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评价和激励等相关跨区域政策制度设计
落实推动职教高考制度、资历框架制度等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落地,从企业内训、行业认证、区域发展三个维度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与晋升通道,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注重政策落实与衔接,持续推进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改革。加快落实《京津冀技能人才评价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推进职称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尽快形成有针对性、实质性、预期性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互通互评的可落地政策,保障各部门政策有效衔接。探索深化京津冀地区技能等级认定协同,推动优质社会培训技能备案评价机构通过互认落地雄安。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区域互通互认,确保高技能人才跨企业、跨区域流动过程中的技能等级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技能人才流动。
(三)立足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模式与特点,推动建设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
推动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一是先行先试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体制机制,促进学徒制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有机结合,为京津冀技能人才发展注入动力。二是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五个产业集群和六条产业链,创新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基地,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三是尊重新兴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的价值和作用,重点聚焦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联动的培训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加快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四是支持重点产业的产教融合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业人才引才育才出台针对性优惠政策,优化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与服务保障,推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之间有机衔接。
(四)完善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与长效激励制度,营造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多样化激励方式。探索建立技能等级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以技能津贴、带徒津贴等,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组成多元奖励体系。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确保技能水平与劳动贡献精准对应薪酬等级,对推动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分红、年薪制等激励分配形式,充分贯彻落实“以技加薪”“以技嘉奖”的理念。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营造技能型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强化与工资福利、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的衔接。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打造横向可贯通、纵向可衔接的人才发展路径。完善面向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服务。
——摘自《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