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科技、教育、文化篇,社会保障篇,基础设施篇,公共安全篇,环境保护篇7个部分,围绕北京市公共服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呈现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
2024年北京市迈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持续打造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以首善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科教文事业改革提质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障服务提质增效,全面增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改造升级,促进数智化发展,保障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生活质量;创新举措加强公共安全监管,维护首都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蓝天碧水净土”协同突破,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北京公共服务仍有短板,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建设与完善均衡优质、高效持续、多层多样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在科技领域,北京市在坚持“四个面向”理念的同时聚焦区域科技发展问题,以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目标,系统谋划科技体制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科技事业跨越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综合创新实力、基础研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基础教育领域,多措并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优化学位供给、提升办学条件,强化学生素养培养、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公共文化领域,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持续发力,文化新质生产力势头强劲。文化服务和供给不断优化,高端与融合发展趋势鲜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断增多,服务质量和效能稳步提升。在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数字化管理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延迟退休对北京市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具有积极正面影响。需从激发新业态活力、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民生社会保障、削弱户籍桎梏等方面,促进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性别平等。北京养老服务呈现数智化转型趋势,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赋能北京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领域,通过对全国代表性省份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北京市在5G基站、算力供给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算法框架、数据集和平台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领先,持续赋能产业升级。北京市乡村新型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布局,但是区域覆盖不均,偏远乡村难享便利,建设与运维难度大、成本高,适配人口产业发展难度较大是主要现实问题。在公共安全领域,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安全领域的积极作为与显著成果,为全国安全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在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发现北京市在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和绿色能源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仍需完善,绿电市场化消纳不足等挑战依然存在。北京碳市场是地方碳试点中的佼佼者,市场机制较为完善,交易主体丰富,其市场设计具有“高约束性+强服务导向”特征。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下降,但碳排放强度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耗能产业协同减排、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增强环保政策协同性、协同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此外,京津冀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有待提升,需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选择整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