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走过了努力与艰辛并存的一年。一方面,与非遗有关的制度建设、非遗名录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等各类常规工作继续不断往前推进,非遗保护的基本面不断扩大,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遗传播平台等工作的推进使非遗保护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另一方面,2023年度的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也增加了许多内涵丰富、富有创意的新内容、新形式,包括北京非遗自身的内涵建设、大型主场国际非遗节事的举办、非遗的组织化协同保护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都使得2023年度的北京非遗保护工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工作始终是本书关注的重要主题。2023年度,北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北京市颐和园传说,高校非遗劳动教育,北京风筝制作技艺,北京地区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传统美术北京绢人等主题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些内容既有偏重于特定类别非遗项目的中观研究,也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涉及的非遗类别也从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到传统技艺类,以及二十四节气这种知识性非遗项目、北京绢人这种传统美术类非遗,可以说类别众多、覆盖面广。
非遗的数字化作为北京非遗保护中极有特色的主题同样得到了本书的继续关注。贾志杰、吴帆、景俊美等学者对数字技术赋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体验、2023年京津冀地区非遗交互式数字化、2023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对数字化与北京非遗的深度交融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同样是本书着力关注的重要主题。2023年度关注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议题涉及面广,对于北京乡村旅游中非遗场景的营造、北京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兴区区级非遗五色韭的品牌化路径、城镇化进程中大兴区非遗的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与探讨,这些研究内容大多涉及乡村振兴但是又不局限于乡村振兴,与产业化、文化旅游、城镇化等议题紧密结合,体现了相关研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非遗在当前北京非遗保护中同样值得人们持续关注。2023年度有关的研究涉及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评估及发展路径、城市化进程中的通州区非遗项目传承与活化路径、通州“大运河”非遗保护实践、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雕漆技艺为个案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反思等议题,同样既有中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通州非遗项目传承与活化、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等议题都有较好的推动。
优秀案例则是对北京非遗保护实践的深度解析。2023年度相关的研究涉及2023年朝阳区整体非遗保护工作、密云区民间花会非遗项目、平谷区丫髻山庙会、海淀“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非遗木偶戏传承、北京六必居酱菜的味蕾文化基因与非遗产业化保护等议题,既包括了个别区的整体非遗保护工作审视,也包括特定区的某项具体的非遗保护工作,充分展现了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