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

英 文 名: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2024)
I S B N:978-7-5228-4479-4
丛 书 名: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

中文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京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激发城市活力,增强发展动能,完善人才保障,提升城市品质,以首都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支撑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本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规模、结构、分布、素质、活力等维度分析研判北京人口发展形势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强化北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对策建议。

北京人口在经历了2017年来的负增长后,于2023年止跌,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规模自2016年以来持续下降,2023年末为824.0万人,比2022年下降了1.1万人,2023年是降幅最小的一年。2023年,北京人口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87.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末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494.8万人,增幅自2020年起不断扩大。“多点支撑”人口区位特征显现,梯度分布特征依然明显,2015~2023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从59.28%下降至50.10%,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比重从31.94%上升至40.03%,生态涵养发展区人口比重从7.28%上升至8.07%。同时,北京人口素质位居全国前列,居民受教育程度全国领先,高科技人才保有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素质资本为首都迈向更高层次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人口经济产出全国领先且稳步提升,减量发展树立了人口负增长背景下深入推进现代化的首都样板。人口绿色发展奠定了首都现代化进程的生态底色。不容忽视的是,北京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稳规模面临全国人口转向和超低生育率双重压力,优结构面临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远期风险,提效率对进一步激发北京人口创新活力提出更高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仍处于紧平衡阶段。

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提升人口经济活力,增强高等教育人口社会服务能力,推动银发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提升首都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口就业和生活质量,促进京津冀人才流动和人口协同发展,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分析北京人口经济形势发现,2010~2022年北京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逐年上升,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相协调,人口经济活力领先全国水平。非京籍普通高校在校生占比持续提升,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提升,高等教育事业成果显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新赛道,完备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支持体系以及高质量的为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奠定了银发经济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规模呈扩大趋势,人才流动集聚性较强,形成了北京和天津、北京和廊坊人才双向流动的良好局面。但不容忽视的是,北京仍然面临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消费支出总体下降、消费活力不足的挑战;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布局等还不能完全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仍面临就业和生活压力;京津冀区域内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就业人口均衡分布受到行业互补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影响,区域人口经济活力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本书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社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政策支持等维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人口发展形势,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北京生育率持续走低且低于全国水平,完善北京生育支持政策,推动托育服务发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推进女性工作-家庭平衡,加强老年人隔代照料支持以及借鉴托育服务国际经验,是北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在完善女性生育保险与津贴制度,保障女性产假、育儿假及劳动权益,扩大母婴设施覆盖范围,发展普惠性托育和降低“三育”成本等方面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全面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在此过程中,北京托育服务提质扩容,托育资源供给取得实质性成效;初步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为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树立标杆;近三成老年人口参与隔代照料,有效缓解家庭和社会照料压力。然而,北京生育支持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包括产假延长增加女性职业机会成本、政策制定家庭化与去家庭化难以平衡、生育支持措施对生育间接成本关注不足、女性生育权益保障存在体制差异、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存量过剩存在结构性矛盾等。本书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全生命历程生育支持,营造婚育友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适龄婚育观,构建家庭友好型政策体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