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并重要关切的问题,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篇章的必答题。《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4)》以城市实践为基础,依托连续多年的数据积累,持续聚焦北京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分析城市问题的致因以及发展趋势提供有效的思路。
《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4)》总报告聚焦数据赋能中国城市高效能治理的政策脉络、范式转向和三维支撑进行研究;5篇分报告分别就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经济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北京专题则主要关注北京城区静态交通、北京地铁运营成本的国际比较、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下的老旧社区更新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京廊自贸区高质量合作、基于多元主体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系及网络结构演化、生态文明背景下北京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优化调控策略等问题。
《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4)》指出,在数据赋能中国城市高效能治理的条件下,城市在基层治理体系及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重塑政务服务流程和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数据的隐私及安全、流通与共享,数字技术鸿沟,数字技术与社会真实需求脱节,技术简化等难题。公共服务管理方面,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这一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一线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管理方面,东部城市的经济管理水平仍旧处于领先地位,且一线城市之间的管理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环境管理方面,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城市的环境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方面,从新质生产力角度来看,城市创新投入、创新潜力、创新载体、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等五个方面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评价报告从三个维度对36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致因阐释。
北京专题仍旧对北京的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停车难”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瓶颈,北京停车需求与停车泊位缺口之间的矛盾凸显,智能立体停车库是改善北京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北京地铁运营的亏损问题,建议探索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力求变革、创新突破,增加非票务收入,提高轨道交通发展可持续性。老旧社区更新治理是首都城市韧性发展和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建议以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为切入点,建设北京市老旧社区更新治理的特色模式,即建立党建与规划协同推进的实施机制。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个年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逐渐步入深入推进新阶段。京廊自贸区在推进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创新、产业合作对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正在成为三地合作的亮点;同时,京津冀地区的知识创新合作、技术创新合作、技术转移的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合作强度逐步提升。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和国际化大都市,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意义重大,建议北京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重点做好发展和保护以及内因和外因“两个统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24)》持续关注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城市治理,为不断与时俱进、深入探索城市治理体制和治理手段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