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2021年的基础上,经过全市广大非遗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同时,在非遗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工作中仍然有大量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除此之外,包括疫情在内的一些重要外部因素也对非遗保护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总的来说,本年度的非遗保护工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中央政策的落地上下了大功夫。非遗保护在当前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非遗保护努力融入区域重要发展战略,借助一系列大型活动和会展节会充分地展示首都非遗独特的文化地位,呈现一种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北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本年度北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聚焦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势与新动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实践、以端午节为代表的节日非遗传承、古建筑技艺的传承等重要问题,通过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综合性、全面性。
北京非遗的数字化作为当前北京非遗保护中的重要热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年度北京非遗的数字化议题关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展陈平台建设、元宇宙赋能北京非遗、大兴区非遗保护中的数字化问题、“短视频+”模式下的非遗保护与利用、非遗IP赋能电子游戏产业的经典案例与主要路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传承主体态度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设计的可行路径等问题,涵括了北京非遗数字化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对于当前推动北京非遗的现代化手段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关注非遗如何赋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振兴问题,从经济层面考虑如何将非遗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有力地促进北京地区的城乡均衡发展。本年度北京非遗与乡村振兴板块关注北京乡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京西传统村落中非遗保护利用的基层实践、长城文化带(北京段)非遗与乡村双向赋能的融合模式、2022年北京非遗研学体验调查与发展策略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聚焦非遗如何“用”的问题,各位作者通过不同的议题探讨了非遗能否可用、如何应用的问题,对促进当前北京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非遗聚焦非遗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力图通过生动的个案反映如何通过有效地利用非遗资源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具有首都特色和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副中心。本年度议题关注非遗视角下通州丝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通州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路径与策略,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直面非遗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有的偏重通州非遗的保护,尽管角度不同,但都突出了非遗及有关文化保护和建设对于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支撑作用。
典型案例是典型个案的汇总,也是典型实践、典型经验、典型做法的集中体现,同时,典型案例大多也是深度研究,通过对典型个案的深挖,反映了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突出问题。本年度典型案例涉及北京牙雕工艺发展与保护,北京地区皮影文化发展的现状,天坛中和韶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泥塑兔儿爷发展现状,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北京遥桥峪城堡活化利用的探索与实践,这些案例是当前挖掘北京非遗保护优秀经验的重要来源,也是北京非遗生动实践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