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交通网络密度、人口加权平均交通邻近度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指标,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综合分析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交通路网规模、结构和通达水平,揭示交通发展及交通优势度格局与演化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表明: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各区县的交通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区域间交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逐渐缩小,但空间差异仍较明显,三大基础指标总体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结构以及南优北劣、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发展特征。京津冀地区交通优势度逐渐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关联特征,高值区稳定分布于京津地区,低值区稳定分布于北部的张承地区,也常见于保定、邯郸和邢台。北部交通薄弱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交通优势度大幅提升,南部地区和京石走廊南段增长幅度小。大体上,北京和天津为京津冀地区交通发展第一梯队,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保定和沧州为第二梯队,张家口、承德、衡水、邢台和邯郸为第三梯队。京津冀地区各区县的交通优势度实现均质化的可能性较小,应统筹协调、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