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

英 文 名: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2023-2024)
I S B N:978-7-5228-3459-7
丛 书 名:
出版日期:2024年05月

中文摘要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发展篇、产业发展篇、财政金融篇和区域发展篇。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主线,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聚焦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重点问题,系统研究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发展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对2024年北京经济形势以及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房地产业、财政金融等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数字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科技金融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乡村产业振兴、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创新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一,2024年北京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发展形势。2023年,北京经济在波动中恢复,总体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为此,建立索洛模型,估算资本存量,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探讨北京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2024年,北京经济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大于外部风险和挑战,将逐步回归平稳增长。预测2024年北京经济增速为4.1%~4.4%。从需求侧来看,消费需求回归常态化增长水平,预计全年总消费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从供给侧来看,根据重点领域预测结果,工业将恢复至4%左右的常态化增长水平;服务业有望延续新冠疫情前稳中趋缓发展态势,增速在5%左右。重点产业领域,信息服务业三大细分领域均有望实现稳健性增长,人工智能、信创和公共数据应用或迎来质的转变,预计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保持在14%左右。科技服务业作为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其战略支撑作用将愈发凸显,随着内外部需求回暖、利好政策落地显效、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北京经济将打开增量空间、迎来发展新机遇,预计增速企稳,呈现向好发展态势。

第二,培育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推进首都新型工业化,持续夯实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逐步构建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集聚效应,改变了城市发展逻辑,深刻地影响了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正在快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生态体系。针对在算力、数据、算法等关键要素与应用等关键环节面临的系列挑战与问题,要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效率;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开发,进一步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强算法与工具创新,优化开放合作生态;深化应用场景开放,牵引大模型应用落地;做好引导监督,推动大模型产业安全有序发展。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深入推进数字科技自主创新,在完善自主创新推进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前瞻布局未来科技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经验。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数字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实施非对称竞争战略;坚持融通创新,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应用创新和场景驱动,加强创新生态培育。从稳步推进国产替代战略、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机制与模式、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动耦合、优化创新应用生态、构筑新兴领域差异化竞争优势等方面完善政策举措。同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第四,绿色经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北京聚焦生态涵养区保护与发展问题,构建基础制度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政策支持路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做到调节服务产品“可收益”;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做到生态物质产品“可增值”;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做到文化服务产品“可变现”。同时,“五子”联动与北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紧密关联,但产业数字化发展程度影响绿色低碳转型速度、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不足、碳价值和生态价值核算处于初级阶段等为北京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带来了挑战。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数字化、绿色低碳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与市场多维度协同,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拓展碳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第五,以产业链协同为重要切入点,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北京产业配套环境,拓展产业链合作腹地。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具备率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要推动形成更为有效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格局。同时,加强南北合作,培育跨区域产业集群,推动城南地区高质量发展。对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的创新成果,构建北部成果南部转化机制,将南部地区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与高精尖产业发展主阵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