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聚焦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赋予了京津冀新的战略定位。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此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支撑,更是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着力点。
本报告为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首先,从整体层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其次,从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及赋能方式三个方面对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北京、天津、河北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本报告由2个总报告、8个专题报告、3个区域报告组成,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在理论层面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目标、关键机制,探讨了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在实践层面分析了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探讨了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协同创新核心引领、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集约高效、增长动能强劲有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空间支撑,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关键抓手,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重要落脚点,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在动力、结构、空间及效能四个层面:从动力层面来看,以北京为引领推动协同创新以实现科技创新,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助力制度创新;从结构层面来看,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津冀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空间层面来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走廊建设,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从效能层面来看,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效能。
基于对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目标、关键机制的分析,结合京津冀发展实际,本报告对比分析了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对京津冀制造业、服务业、数字产业、创新链、自贸试验区、产业集群、产业走廊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北京、天津及河北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三地产业定位与分工日趋明晰,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二是从产业集群来看,集群各节点间的关联关系日趋密切,产业集群网络逐步完善。三是从产业走廊来看,廊道发展基础良好,推动产业走廊加快形成。四是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复杂网络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五是从重点产业来看,制造业高端化进程加快推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分工格局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服务业发展迅速;数字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且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日趋合理。六是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京津冀三地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一是三地产业发展差距显著,产业整体实力相对偏弱;二是产业集群和产业走廊发育相对不足,难以发挥载体支撑作用;三是制造业创新要素、资本要素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且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产业规模扩张的需求;四是河北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五是北京数字产业垄断地位突出,京津冀城市体系中大部分地级市数字产业规模较小,与首位城市北京存在较大差距;六是京津冀三地创新链存在创新差距大、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加之津冀基础研究薄弱、创新生态不够完善,制约了津冀产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本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推进重点产业链打造与产业基础再造,夯实产业高质量协同基础;三是发挥重点产业与产业集群的牵引作用,增强产业协作能力;四是深化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五是加强区域创新联系,发挥协同创新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