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科技、教育、文化篇,社会保障篇,基础设施篇,公共安全篇,环境保护篇7个部分,围绕北京市公共服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科学技术、基础教育、文化和旅游、就业和社保服务、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呈现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
2023年,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发展与安全方针指引下,北京市迎难而上,全面恢复和发展经济,重视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布局进一步趋向均衡。数智化公共服务快速发展,民生服务保障有力,市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在科学技术方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创新活力和潜力凸显。2023年,北京继续保持全球科研城市排名第一的位置,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GIHI2023)中位列第三,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有411人次,首次居全球城市首位,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8.1%。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0%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达到16%。涌现出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等重大创新成果。全市拥有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独角兽企业114家,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高达7.3万亿元,技术收入占比达到25.6%,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12.1%和7.4%,数字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766.7亿元和11875.4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940亿元,同比增长13.8%。在基础教育方面,高质量教育体系逐步构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及改扩建学校35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8万个,213所幼儿园举办托班,新增托位6039个,已建设241所市级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和90个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交流轮岗教师42820名,交流轮岗教师人数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人数的79.0%。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成为新地标,全市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挂牌27家“类博物馆”,举办展览700余场,参观人数达8700万人次。引导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2家,推出首批15家市级演艺空间培育场所,认定演艺新空间29家。实施“‘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16所高校5万余名学生走出校园参与首都文化建设,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7万场、公益演出9000余场。推出100余条“漫步北京”主题旅游线路。在就业和社保服务方面,北京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强化重点行业企业保岗扩岗,鼓励建立零工市场或用工平台,扩大岗位供给。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70万人,将月最低工资标准2320元及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25.3元,分别上调至2420元和26.4元。截至2023年8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86.3万人、1408万人、1353万人,5年同比分别增长9.4%、10.2%、10.3%。在基础设施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高位,同比增长5.9%,2023年城市更新开工项目达300个,完工项目100个,新开工电梯数量高达1000部,完工600部。完成30个城乡供水提升工程,完成1.5万户农村住户改造任务,试点建设了80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优化调整65条公交线路,新增200公顷城市绿地,新建10处郊野公园。在公共安全方面,深化全链条安全监管,严守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评议考核连续5年获A级,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3年,全年不定期抽检各类食品共78次,累计61615批次,合格率为99%以上。在环境保护方面,积极主动推进环境治理,力保空气质量达标。2023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32微克/米3,低于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米3),PM10年平均浓度为62微克/米3,低于国家二级标准(70微克/米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6微克/米3和3微克/米3,持续多年稳定达标。继续发扬“一微克精神”,运用“组合拳”控制排放增量。累计推广了74万辆新能源汽车,近40%的叉车实现了电动化,近七成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为新能源汽车。完成23台燃油锅炉的清洁化改造和490蒸吨燃气锅炉的NOx深度治理工作,实施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全市降尘量为3.6吨/(千米2·月),较2019年下降37.9%。
尽管北京公共服务总体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但与首善标准、“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不强、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不足、公共服务布局不均衡、民生短板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有些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些是体制机制形成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些新老难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