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英 文 名: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EIJING (2022-2023)
作  者: 杨振军 王怀宇 王铭
I S B N:978-7-5228-1496-4
出版日期:2023-04-01

中文摘要

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在外部复杂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总体态势,结构效益持续优化,内涵建设走向深入。北京高等教育坚持首善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分类发展、空间布局调整、打造高精尖学科、“破五唯”、稳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面向“十四五”时期,北京高等教育应坚持以首善标准深化改革,以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为主要保证,以数字化赋能和扩大开放为重要依托,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把握新机遇,坚定走内涵发展、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

研究生、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是北京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2021年,北京巩固全国研究生教育高地优势,系统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今后仍需要在学科建设、专业学位发展、学位论文质量、导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北京本科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本科教育现代化水平,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四新”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取得成效,未来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内涵建设,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但目前仍存在高职专业与行业匹配度不够、在首都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不清晰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专业、改革评价、增强教改项目、推进体系建设等途径提升发展水平。

本报告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疫情下的国际交流等主题开展政策研究。北京首轮“双一流”建设在高校共建、一流学科、高精尖学科、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六个方面采取了重要建设措施,在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七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四个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从创业就业发展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从“双创课程”发展到“课程双创”,师资建设从“双师”建设发展为专兼融合,创新创业训练从单打独斗发展为校级合作。在对优秀实践案例总结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势,即“思政、双创、产业行业认知”三融合教学理念、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与实践、聚焦学习过程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值评价。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基于北京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分析,北京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量质”双提升等为基本特征,通过采取拓展国际办学空间、增强国际化办学能力、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等举措积极推进,建议北京高校对区域教育合作做好战略规划,更新国际化发展理念、优化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高校内部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满意度、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北京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基层学术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大学治理改革的关键,学部制改革整合相似学科性质的院系,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以清华大学为例开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系统梳理学校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因材施教项目”“基础科学班”“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强基书院”等组织模式的发展脉络与培养举措,探索在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引发的思考。2021年北京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对象为9所高校的652名研究生、1148名本科生和3所高职院校的37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三类学生最满意的均是“校园安全”,最大压力均来自“就业前景”;研究生就业、本科生读研、高职生升本是其毕业后的主要打算,计划创业的学生占比非常少;研究生在国内读研是“不后悔”的首选,导研关系良好,部分学生认为存在“学术不端”和“在项目中‘打工’”的问题;本科生对“上大学期待很高”,但是“任课教师课外与学生沟通”较少,“所学专业与期盼”存在差距;高职生认为“尽职尽责的教师”很多,但是“读高职不是首选”“所学专业与期盼”存在差距。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高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科研等各方面优势,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北京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创新教育模式、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教学服务能力、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