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专家访谈 | 叶堂林:数字经济如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叶堂林 发布时间:2022-12-26

10余年来,《京津冀蓝皮书》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今年,最新一本京津冀蓝皮书以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为主题,数字经济具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项目组访谈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叶堂林教授。叶老师多年来专注京津冀相关研究,库内除收录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外,还收录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等。本期,叶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对数字经济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困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研究重点等问题的思考。

 

数字经济发展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区域抑制问题

数字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整理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尤其是人才,人才不再受区域限制,而互联网的出现也使传统区位不再重要。

在传统认知中,区域一定要有好的区位才能有好的发展。为什么北京西单附近能发展得好?是因为它占据了好的区位。西单附近是北京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如果把西单的各类商场搬至门头沟、燕山,甚至是深山老林,它肯定发展得不好。所以,传统产业对区位的要求非常高,而互联网能够消除原有的区位优势。

所以,数字经济对于欠发达、相对落后的地区是非常有好处的。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区位,像北京的西单、王府井,杭州的西湖等,其他地方轻易无法与之竞争,但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可以。消费者无所谓淘宝的服务器被安置在杭州还是门头沟,只需要能像原来一样便利购物就可以。

因此,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经济或数字经济的发展,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区位的异质性问题,区位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人才在北京也可以为河北的企业所用,尤其是现在线上办公非常普遍,员工在北京还是河北办公并无区别。

所以,在数字经济的赛道上,各个城市群如何能够更好利用区域内发展最好城市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或者利用全国最好的资源获得服务就变得非常重要。数字经济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均衡这一问题上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个地方政府如何能认识到、能更好利用国内这些数字资源,利用它更好发展自己。

 

数字经济有助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形成链式发展

当前,竞争已经从个人和个人的竞争变为团队和团队的竞争。过往,北京与上海单个城市的竞争,变成了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城市群与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举例来说,珠峰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珠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坐落在青藏高原上。如果珠峰坐落在华北平原,可能就无法成为世界最高峰了。也就是说,城市要发展得好不仅需要自己高,而且还要能站在比较高的平台上。当前,假设北京是珠峰,河北便是华北平原。北京只是自己发展得好是不够的,在京津冀发展中还要把河北,它的基座、底座发展起来,才有可能赶超上海。北京的产业如果不能在河北形成配套,北京的产业就无法竞争过上海,因为上海的产业配套均在上海周边。

周边配套有交通便利、成本低等优点,产业利润也高。如果北京的产业配套都在珠三角、长三角,最后运到北京进行组装,北京的产业就会缺乏竞争力。所以说,借力数字经济,把河北的经济发展起来,北京与津、冀两地的产业形成链式发展,不仅有利于河北发展,最终也有利于北京、天津的产业提升竞争力

 

竞争大于合作是京津冀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字经济是一个容易合作起来的领域。当前,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北京一家独大,在全球排位都非常靠前。天津、河北无法和北京竞争,存在很多合作的可能。京津冀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问题,也是京津冀产业合作面临的普遍共性问题,因为数字经济也是产业经济的一种。

京津冀产业合作面临什么问题呢?

一是各地都想做高端环节。产业有个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的两端都是高端环节,中间是制造和配套环节,两端的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京津冀产业合作目前面临主要的问题是各地都偏向于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没有人愿意只做配套环节。

二是北京发展什么,津、冀也要发展什么,导致三地无法有效合作,出现竞争大于合作的问题。实际上,区域中的每个城市要明确自身的定位。这方面深圳、东莞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鉴,它们是前店后厂的关系,深圳是店,东莞是厂,深圳负责设计,东莞负责加工。目前,河北在人才资源方面存在弱势,难以发展产业链高端环节,只有相互借势、精诚合作才能把区域内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做大做强。

数字经济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三地都想发展高端环节,但实际上,如果所有人都做高端环节,这个区域的数字经济也是做不起来的,及时能发展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产业、创新仍是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重点

从全国来看,区域协调一定是未来区域发展的一个重点。这一问题截至目前仍没有破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充分激发了个体的活力,每个省都在积极发展经济,提升GDP、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原来的分税制条件下,省份的经济发展得越好,税收就越多,社会福利就越好,这促使各个地方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招商引资,把企业引过来,把母鸡借过来到我这里下蛋,我们叫“借鸡生蛋”。

但这种单靠单个客体努力达到最优的阶段已经发展到极致了,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变成了跨区域的。像北京的雾霾,如果单靠北京一个城市来治理是治理不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来为什么雾霾治理得非常好?这是因为北京和北京周边地区在共同治理,尤其是河北,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一个城市,一个省份很难改善、提升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跨区域协同。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非常多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等,都是跨区域的发展战略。原来靠个体努力就行,现在需要靠团队努力。区域内协调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大趋势。

具体到京津冀,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京津冀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产业如何形成产业链、创新如何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的是三个领域,产业、交通、生态,其中交通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京张高铁、京雄高铁都已开通。空气质量等生态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现在的空气质量已经相对比较好了,蓝天白云经常可以看到的。大家对雾霾的关注度也不是那么高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的重点就是产业和创新。

第二个研究重点是要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现在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协同和市场协同如何对接的问题。

举例来说,京津冀三地的营商环境不一致。同一件事情,在北京办是一个标准,在河北办是另外一个标准,在天津办又是另外一个。未来,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办事方面,需要实现“同事同标”,即同一件事情在区域内部的办理流程需要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如果其他两地觉得北京的营商环境好,就直接使用相关标准、流程,确保同一件事情能够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处理。

这样处理也会给企业信心。企业在北京觉得这个办事标准还可以,到河北发现办不了,如果企业无法留京,河北的流程又跑不通,企业就会去上海、去江浙。而解决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需要在有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京津冀的两个研究重点,一个是把三地的产业和创新做好,第二是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也面临很多的体制机制问题,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是体制机制创新。

2023年京津冀蓝皮书的主题一是北京如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国际创新中心如何带动河北发展,帮助河北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方面获得较大提升。

策划:江山

录音整理:狄萍、朱柯帆

更多专家访谈

叶堂林: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需要、三地需要”选择蓝皮书研创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