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

英 文 名:ANNUAL REPORT O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2014)
作  者: 文魁 张贵祥 祝尔娟 叶堂林
I S B N:978-7-5097-5730-7
丛 书 名:京津冀蓝皮书
出版日期:2014-03-01

中文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时期。本书以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为主题,重点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征、规模结构与空间布局、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发展重点与制度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大部分、13篇研究报告组成。总报告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征做出基本概括,并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与主要路径。分报告分别从城市群演进机理及测度方法、发展质量内涵、空间分布及测度、新城建设成效评估、新增长点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专题报告研究了北京、天津城市功能疏解与空间布局,河北省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天津滨海新区城镇发展模式,总结了国外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经验,并附上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主要指标及空间分布图。

本书的创新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重点探讨了城市群演进机理,认为城市群是相邻城市间产业结构深化,空间结构拓展,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结构融合的结果;城市群的演化历程主要由内部和外部两个动力系统促进其发展;根据城市群演化的特性,将其分为破界、组接、交融、融合四个演化阶段,并根据阶段性特征和可测性原则,从区域、产业、空间的角度,探讨和构建了可行状态下我国城市群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模型。

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分析,得出如下基本判断:规模结构呈现出城镇化提速、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城镇体系呈“哑铃”型、人口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特征;空间结构呈现出“双核”极化效应依然明显,城市间经济联系在加强,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人口、产业与城市功能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等特征;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仍处于组接阶段,存在超大城市高度集聚、中小城市吸纳不足,行政强势、市场弱势等突出问题。

战略研究方面,本书论证了京津冀城市群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战略目标是建成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的集聚区,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西亚、中亚、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点和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未来应重点实施以下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由“一维”经济目标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目标转变;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从“双核”型向“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转变;产城互动发展战略,从产城割裂向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健康协调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城镇体系合理化,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近期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战略重点是,以谱写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优化空间结构,在“点、轴、带、圈”上实现重大突破;突出市场主导,强化空间网络联系,提升城市群质量;培育新增长点,完善新城及中小城市功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科学规划,完善内部协调机制。

咨询研究方面,本书提供了较为详尽的京津冀城市群相关指标及空间分布图,这对长期关注和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理论工作者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研究成果。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行政学院、天津市滨海新区发改委、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本书是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共同奉献的智慧结晶。

本书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首都经济圈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重点研究”(项目编号11JGA0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委托课题“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暨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Z20111003802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依托京津冀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91120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首都圈城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JDCSD003)等项目的阶段成果,并受到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首都圈研究中心(2013)(项目编号PXM2013_014205_000121)、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资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