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热点聚焦

专家访谈 | 叶堂林: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家需要、三地需要”选择蓝皮书研创主题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叶堂林 发布时间:2022-12-21

10余年来,《京津冀蓝皮书》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京津冀蓝皮书》的研创有何独到之处呢?带着这个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项目组访谈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叶堂林教授。叶老师多年来专注京津冀相关研究,库内除收录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外,还收录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等。本期,项目组与叶老师一起回顾《京津冀蓝皮书》研创历程,从研创主题、思路及重点入手,了解《京津冀蓝皮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京津冀蓝皮书跟其他蓝皮书相比,有个显著区别,就是每年一个主题。现在,很多蓝皮书也像我们一样每年一个主题了,这形成了一个流派。

这十年来,《京津冀蓝皮书》每年的主题都是围绕京津冀不同发展时期国家的需要以及三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的

就像第一本蓝皮书,2012年出版,2011年开始研创,主题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是因为当时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期,蓝皮书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区域的发展战略。第二本是京津冀承载力的测度与分析,蓝皮书尝试把握这个区域的基础环境。这两年都是在为战略的提出做准备工作,前瞻性地为战略提出提供服务。

第三本2014年出版,主题是城市群的空间优化和质量提升,这是为服务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的。因为在2014年蓝皮书出版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在这种条件下,国家重大战略它的目标是什么?它的实现途径是什么?是研创团队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所以,基于此,蓝皮书选择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优化和质量提升这一主题,这也确立了蓝皮书要研究京津冀总体发展的目标。这本蓝皮书的主题跟之后2015年党中央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目标是非常相近的,有非常多的吻合之处。

到了2015年,蓝皮书就开始研究如何实现京津冀的协同。蓝皮书认为要用协同创新来推动协同发展。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地方合作模式的创新、创新共同体的打造,是很难实现区域协同的。区域协同为什么实现不了,就是因为有相应的困难、制约或者桎梏。在这种条件下,要打破这些原有的桎梏才能推动京津冀更好协同发展。2015年出版的蓝皮书实际上研究的是京津冀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这为2016年,京津冀提出要打造创新共同体,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2016年,蓝皮书的研创主题是协同发展指数,研创团队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一个可以测度进度,具有定期描述性的指标。因此,2016年的蓝皮书聚焦协同发展指数。

2017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一个三年。所以,蓝皮书选择了以新形势与新进展为主题。对京津冀这三年发展中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总结。

2018年的蓝皮书聚焦京津冀协动发展新模式。主要是对京津冀这四年来发展的好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找出问题,为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关键阶段应采取的举措奠定了基础。

2019年以来,蓝皮书的研创重点开始偏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个重点领域,包括交通、生态和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的短板一定会是在产业、在创新方面。因为交通和生态这两个领域具有公共性,依靠政府投入、集中攻坚就可以解决得比较好,这两个领域会进展得比较快、比较顺利。产业领域则相对进展较慢。因为产业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产业完全依靠政府是发展不起来的,而完全靠市场,产业的发展也会具有盲目性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2019年以后的蓝皮书研创更偏重于这三个重点领域,在三个重点领域中,又更偏重于研究产业和创新。这都是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视察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也就说,前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好改的、好做的都已经改完、做完了。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深水区,也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比较困难的主要是产业和创新。

所以,2019年的蓝皮书选题聚焦打造创新增长新引擎,主要是从创新和产业角度切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蓝皮书关注的也基本是这两个领域。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2020年蓝皮书的研创主题是协同治理,研究团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各个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梳理,为政府后续推动协同发展找到发力重点和方向。

2021年和2022年的蓝皮书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力。2021年蓝皮书的主题是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即如何通过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起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基于北京的产业、天津的产业、河北的产业之间的链接程度不高这一大背景下所做的选题。

当前,北京的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越过长江、跨过黄河,在南方,包括珠三角、长三角,落地转化。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河北、天津的转化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其一。第二个方面,河北的产业与北京的产业链接度不高。河北的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包括钢铁、水泥、化工、能源等,这些与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链接不足。所以蓝皮书提出,从河北的产业发展出发,京津冀要协同发展第一是要做强北京,瞄准产业链的国际高端环节,第二是要做大河北,让河北得到快速发展,让产业链在区域内得到很好发展。因为河北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底座。那么在这种条件下,蓝皮书认为,对河北来说,第一,北京的研发需要能赋能河北的传统产业;第二,北京的科技创新要能在河北落地转化,给河北创造新的产业。如此,北京与河北的产业才能够深度融合。所以,蓝皮书选择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题,正好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论述一致,“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也是十四五规划中的原话,迎合了当时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需要。

2022年蓝皮书的研创重点是数字经济。研究团队认为京津冀产业要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更容易取得突破。数字经济可以跨越地域,对时空要求低,也就是说,通过数字经济,河北可以利用好北京优质的人力资源;通过远程的方式,河北可实现“不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数字经济利用相互链接的数字网络能够很好整合区域内的资源。

数字经济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这是河北需要的。河北的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才能更好地实现研发、流程的优化。通过数字化反馈的数据,企业可以知道工艺中哪个环节可能不太合理、能耗过高,就可以优化这些环节。产业数字化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数字产业化,北京正好拥有数字技术。那么如何在河北实现这些数字技术的产业化,让北京与河北能够在产业上形成互动,这是2022年蓝皮书研究的重点。2022年的蓝皮书选题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全国性的热点。今年蓝皮书总类中,做数字化、数字经济研究特别多。那么对于京津冀来说,数字经济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一个重要抓手。

实际上,从选题角度来看,京津冀蓝皮书的研创脉络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变化,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蓝皮书在研创过程中一直引领着这种变化,所以在社会上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反响。京津冀蓝皮书实际上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每年在协同发展中需要重点参考的一本书,蓝皮书研创的内容能够比它们提前一步,这样的话就能引领它们的决策。

未来京津冀蓝皮书研创的主题将主要聚焦产业和创新。2023年,蓝皮书将根据北京、京津冀的发展需要,研究北京如何通过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众所周知,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现在,北京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是一枝独秀。乃至在整个比方,北京都是一枝独秀,其他北方城市相对于南方城市而言,发展速度都是减缓的。也因为如此,南北经济差距也在持续拉大。对于京津冀也是,京津冀三地中北京的经济发展较好,河北和天津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都在大幅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发挥北京在这个区域的带动作用。

但是,北京一是首都,辐射全国是它的责任所在;第二,北京作为一个城市而言,能力有限,无法带动太远。北京应该有限带动周边区域。所以,北京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确保先把周边带动起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北京提出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都市圈建设分为三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半径50公里的通勤圈,第二个是100公里的功能圈,第三个是150公里的产业圈。未来,北京会把功能、产业、人才布局到这三个圈层中,在这三个圈层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所以,未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北京在区域内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虽然2022年蓝皮书的研创主题是数字经济,但也是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2023年,蓝皮书将关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区域协同这一主题,即北京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如何把它的科技成果扩散至周边,带动周边发展。

所以,在京津冀蓝皮书研创的12年中,蓝皮书的变主要是环境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变化,蓝皮书要随之变化;蓝皮书的不变,是蓝皮书的研创要持续服务区域协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我们作为研究者,在研创蓝皮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引领实践。如何做到理论引领实践?理论既要顺应实践,也要引领实践,京津冀蓝皮书在其中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中间点。我们的不变,是希望京津冀区域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找寻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这也和研究团队的个人学术志趣有关,我们团队的研究领域较窄,一直以来专注研究京津冀,长期跟踪京津冀发展。

近几年,京津冀蓝皮书在专注研究京津冀之外,也与长三角、粤港澳进行对比研究。比如今年,在研究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对长三角、粤港澳的数字经济进行研究,作为对比。在研究协同治理时,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未来,如果京津冀内部的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好,研究团队就会和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区域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找出京津冀区域后续努力的方向

当然,研究团队虽然一直紧跟政府、实践的步伐,但也并非所有重点问题都会成为蓝皮书的选题。蓝皮书的研创需要数据做支撑,比如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但是没有相关统计、相关数据。蓝皮书“用数据说话”的特点,强调实证性,相比学术研究来看选题会更窄一些。京津冀蓝皮书的选题原则是建立在能做好的基础上,关注这一区域的发展重点,这是我们一贯的选题思路。

策划:江山

录音整理:狄萍、朱柯帆
更多专家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