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首页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张贵 蔡盈 发布时间:2022-10-14

京津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面临互联网与新工业革命交汇的历史机遇,要从核心技术突破、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数字化转型、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发挥数字化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塑造技术、生产、资源配置全面创新格局,打造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一)突破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打造雄安新区数字创新平台

雄安新区肩负着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新经济增长极的重任,也是协同三地创新发展的最重要一环。针对基础研究的薄弱部分,京津冀应以雄安新区为平台,加大对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扶持力度。为发挥雄安新区对京津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注意吸引、集聚数字经济创新资源,作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吸引速度和集聚规模直接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功能的实现与示范带动能力的提升。对此,一是吸引、集聚一批与雄安新区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吸引、集聚一批科技研发机构和高校,这是集聚数字化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三是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科技金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对入驻雄安新区的科创型企业、研发机构等进行全方位筛选,通过各种政策有意识地引导创新主体“结合、集聚”。四是围绕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支持京津冀联合攻关研究院共建,以雄安新区为承载地,建立一批集研发、产业化、企业运营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冯建平、郭伟,2014)。最终,通过雄安新区内部的数字化科创平台,促使京津冀三地之间形成有序循环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共享,在三地建立一致性的数字经济创新激励制度,并且通过设立分校区、研发机构分部等使得京津与雄安新区有效对接。

(二)提高创新要素利用效率,深化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要素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是数字经济的“石油”。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必须保证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快创新要素市场化流动机制的建立。首先,共享共用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平台。促进京津冀关键信息资源,特别是关键科技项目数据库、成果数据库、人才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等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知识产权和标准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务能力。其次,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京津冀三地的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业、科技、大学、园区、产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以联盟为纽带,促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合作。最后,联合开展国际数字产业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服务协作网络、驻外科技外交官服务平台等,推动国际数字创新要素资源,如优质数据资源、专家资源、技术信息资源等共享。此外,还要建立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服务绩效考评机制。

(三)扶持战略性重点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双链”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专业化为支撑。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下,京津冀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大幅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数量,构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机制,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研发水平,逐步增强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正确分析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的影响,尽快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机制,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环境适应能力。第三,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业之间的联系与渗透,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推动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发展移动互联网、物流快递、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十四五”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京津冀地区必须尽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早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快实施京津冀地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的进口替代战略,强化生物、航空航天、芯片、计算机等领域的自主研发,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产学研创新研究的市场化机制和技术创新的科研综合体,进一步挖掘和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发的内在动力。第二,以协同发展为长期目标,加快京津冀地区数字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并尽快推动三地高端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与集聚,大力推进京津冀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京津冀科技成果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三地企业科技合作的协同发展。第三,以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措施,加大三地对省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度,提高京津冀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水平,形成国内协同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尤其是北京应在主动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央赋予北京重大任务的基础上,主动提速、主动求变,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结合,尽快取得突破未来“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动权,抢占数字经济创新的制高点。

基于战略性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培育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的构建。首先,打造若干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探索共建一批新型研究院、产业园区和“飞地经济”,探索组建区域性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联盟,把各园区整合形成一个不同层次、功能多样、优势互补的园区网络,形成“点—链—线—集群—园区—网络”的产业合作格局。其次,开展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转移对接活动,避免招商引资形成恶性竞争。此外,津冀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可以采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创新链招商、以市场换产业等策略从北京引进一批关联产业项目,实现就近配套、成果转化或市场化应用。

(四)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指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从“国家战略”高度,集中全国力量提升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目前,以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为载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支持科技强国建设、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基础创新载体,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平台,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研发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居于“引领”地位。从国际角度来看,科技革命促使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共同转移,形成了世界级产业集群,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郑伟,2020)。基于此,北京要对标硅谷、旧金山等国家实验室所在地的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区,总结国家实验室建设经验和启示,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优秀建设模式;天津、河北要依托所在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完成国家实验室的筹建。

(五)加快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完善数字经济体制配套环境

一方面,在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地区间行政壁垒,难以形成多层次、多联系、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因此,为了促进国内外数字型创新企业在京津冀地区落地生根和发展壮大,必须加强京津冀的整体协同创新工作,从顶层设计方面研究、规划和制定京津冀三地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京津冀三地数字经济协同创新机制,尽快形成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从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区域战略视角,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京津冀地方政府间沟通、合作、协商和谈判的常态化,协同推进京津冀地区创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投入研发工作,建立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成果产出共享机制和创新信息互通机制,从而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