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水平提升路径

来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作者:杨浩 韦苇 发布时间:2025-07-24

(一)持续进行区域产业的合理转移与结构优化调整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尽管到2024年底,碳排放量将减少至1.3亿吨,但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仍面临高碳产业转移不彻底、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以及区域间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京津冀地区的高碳产业转移不彻底,导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的占比仍然较低,京津冀三地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中的协同不足,导致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北京作为首都,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面临高碳产业转移不彻底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较低等问题,2020年北京的高碳产业占比约为15%,预计到2024年底将减少至10%;天津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面临工业碳排放量大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低等挑战,2020年天津的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2024年减少至50%;河北作为能源消费大省,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面临煤炭依赖度高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低等问题,2020年河北的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2024年底减少至60%。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数据,2020年京津冀地区通过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减少了约500万吨的碳排放,截至2024年底,通过进一步深化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减少量达到约800万吨,通过高碳产业转移减少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的占比,通过区域间产业协同优化布局,提高产业效率,减少碳排放。北京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中面临高碳产业转移不彻底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低等问题;天津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中面临工业碳排放量大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低等问题;河北在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中面临煤炭依赖度高和清洁能源产业占比低等问题。

(二)高耗能产业减排的路径优化

为加强京津冀地区高耗能产业的协同减排力度,需从多方面入手,系统推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首先,应统一减排标准,制定区域统一的高耗能产业排放标准,避免“政策洼地”效应。在此基础上,京津冀三地应加强能源市场领域的合作,建立统一的能源市场监管平台,共同开发能源交易市场,推进能源交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其次,发挥北京作为科技中心的优势,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北京和天津在高耗能产业的先进技术在河北省重点项目上推广应用。再次,加大资金支持,通过区域协同基金等方式,支持河北省高耗能产业的绿色低碳化改造。最后,持续将北京市的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企业进行外迁。这些措施有助于优化高耗能产业的分布,提升区域协同减排效果,实现区域碳排放整体下降,缓解区域碳排放不均衡,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均衡布局,重点提升河北省的交通网络密度和质量,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其次,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提升河北省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智能调度系统,力争到2025年底将河北省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50%。再次,推动跨区域交通协同,建立统一的交通规划和政策执行机制,促进铁路、水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例如,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到2026年将京津冀地区铁路货运占比提升至45%,水路货运占比提升至15%。最后,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和绿色出行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流量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通过以上路径优化,京津冀地区有望在2024年底将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减少至1.1亿吨,降幅可达到15%,为实现区域碳减排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四)增强地区环保政策的协同性

首先,应当通过建立跨区域能源管理平台,统一规划三地能源供需,推动河北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源专项规划》提出,2025年区域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5%,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河北省产业转型成本。其次,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依托张家口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2024年京津冀计划新增风电装机5GW、光伏7GW,并配套建设智能电网项目,预计弃风弃光率可降至5%以下。北京市应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牵头成立京津冀绿色技术联盟,推动氢能储能、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2024年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为6.8%,居全国首位,可为区域提供技术外溢支撑。最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2024年京津冀碳市场配额总量拟增至5亿吨,探索跨区域碳汇交易,激励河北省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破解能源结构优化壁垒,实现区域低碳发展目标。

(五)协同优化区域能源结构

为实现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目标,需针对能源消费失衡、区域协调不足及可再生能源消纳瓶颈等问题实施系统性解决方案。第一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的跨区域整合,构建具备坚强互联特性、调配灵活且智慧化的能源网络体系,重点加速张北—胜利特高压工程建设,形成三横三纵特高压环网架构,同步完善陕京四线、中俄东线中段等天然气管网系统,2024年输气能力突破630亿立方米。第二是聚焦能源技术创新联合攻关,依托京津冀科研联盟在煤层气高效开发、特高压柔性输电、风光储氢协同系统等领域部署17项关键技术研发,其中±500kV直流输电技术可使新能源并网损耗降低至8.9%,风光储氢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达76.8%。第三是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通过多能互补枢纽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区域供冷供热等新型消纳模式,在雄安新区等核心区域建成10个集成电热冷氢联供的能源站,综合能效提升至84.3%。最终强化政策协同机制,建立三地统一的绿电配额交易体系,2024年已完成82.6万千瓦时跨省绿证交易,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策略,推动冀北清洁能源基地2024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80万千瓦。经测算,该方案实施后区域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将提升至29.7%,单位GDP能耗下降19.5%,形成2500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输送能力,为区域群构建低碳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实践范式。

——摘自《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