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北京核心区人口演变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智勇 发布时间:2020-04-16

本部分试图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三地产业协同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产业引导人口流动,以及北京行政副中心、首都副中心的建设和北京市人口疏解的系列举措来分析北京市核心区人口的变化及其趋势。

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人口流动

实际上,京津冀三地相互争资源、争项目和争投资的背后则是对地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考虑。产业发展势必带来就业,而以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又是吸纳就业的“大户”,因此,化工、机械、建材等工业和制造业在很长时期里均成为三地的支撑性行业。

对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来说,由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并非发生于工业化时期,而是发生于工业化的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期。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当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往往才刚刚开始,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来源主要是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而对于21世纪初才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来说,工业化的大力推进,会迅速吸引外来人口进入。由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随着河北省大力推进工业化,许多城市都需要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外来人口的增长也日益明显,而北京和天津所需的外来人口日趋稳定,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二 城市功能区与京津冀大都市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城市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式也在变化。大城市的发展,参照资源最优配置和环境功能整合的原则,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相结合的都市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的作用不可忽略。京津冀范围内有许多都市区,既包括北京、天津这样的超级都市区,也包括石家庄这样的巨大都市区,更有唐山、秦皇岛、张家口、邯郸、保定这样的大都市区。此外,还有若干都市区和中等城市区。诸多的都市区势必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

三 北京行政副中心与北京核心区人口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北京“单中心” “同心圆”式向外扩展的城市空间布局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为了疏解人口、发展区域经济,一些城市通过发展新区,转移行政中心等模式来重构城市的格局。以行政中心迁移为先导,引发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文化重心、人口重心的漂移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特有现象。

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显然将有效促进人口的疏解。一方面,行政机构的转移带动了相当一批行政工作人员从市中心向通州的转移。另一方面,行政工作人员在通州工作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因为通州迎来的是一大批具有稳定收入的人员,他们必定会在通州消费,形成一定量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需求端的发展。

四 首都副中心与北京核心区人口变化

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的过度集聚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尽管人口流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此导致的大城市病始终是北京进一步发展的掣肘。而解决中心城市人口过多的办法是人口疏解。结合国内外城市形态的演变,对北京而言,通过把一些城市职能分离出来,是疏解人口的重要方式。

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从而分流一部分人口,还通过新建一座具有引领意义的现代化大都市,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标杆特征的新型城市,吸引产业集聚,从而吸引更多的北京人口迁移,进一步缓解北京人口压力。——摘自《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