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李海飞、席枫:推动京津冀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来源:京津冀数据库 作者:李海飞 席枫 发布时间:2016-07-20
  京津冀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未来方向,应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三地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权益分享等方面的协作创新,充分调动发挥京津冀各自文化资源与产业优势互补,整合京津冀各类文化资源、品牌,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进一步接触融合,延伸创新开发市场思路,加快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推动京津冀文化资源协同保护与信息共享,促进三地文化资源整合与联合开发,共同打造京津冀大文化圈
  协同推进京津冀文化资源“考察摸底”与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理清三地文化发展脉络、历史渊源与区域特色,建设京津冀文化资源公共信息库和资料库,形成京津冀文化血脉图,共同资助相关文化遗产历史传承,提高三地文化同根意识。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共同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联合制定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和文化资源开发原则,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上的相互尊重和标准对接。携手创新和争取新的文化资源,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合区域域情的、体现现代文明的文化成果,并用国际化的眼光,“走出去”,挖掘、整合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增添自身文明的底色,提升自身文化的色彩,增强自身文化产业的影响力[8]。
  (二)打破京津冀文化产业行政区划的管理壁垒,完善区域化的高层协商机制和具体工作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破除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产业方面地方保护的行政壁垒,推动建立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协调领导机构。发挥京津冀三地在天津正式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的作用,积极推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合作协调工作小组,系统研究制定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接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建立信息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就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规划布局和协同发展进行协商交流,继续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
  (三)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要素市场,培育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该区域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方面,探索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为文化生产要素在三地的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实施京津冀文化产业同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探索京津冀文化产业税源分享机制,创造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资源在京津冀三地的自由和低成本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借助国家推动北京功能疏解与产业转移的历史契机,充分发挥三地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部分文化产业外迁,比如北京将传媒影视、动漫及演艺行业的部分产业链迁往河北,引导人才、资本等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向该地区“回流”;北京的一些文化大企业可与津冀的文化企业重组,增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津冀也要主动借助北京的人才资源、品牌企业等优势生产要素积极发展。
  (四)加强京津冀区域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与对接,创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从政策统筹、财税机制、人才智力、资本渠道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推动区域文化企业协同创新发展。针对文化产业链中的创意策划、文本加工及营销推广等环节的市场特性,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下,通过合作项目对接、园区共建等形式,开展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及品牌共赢活动,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在文化产业具体协同发展模式中,缺乏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可与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司合作发展,积极探索“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创意策划—成果转化模式”、“主副(新旧)园区模式”等。在资本融合方面,可以统筹发挥京津冀三地文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也可以成立三地共同投资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支持三地共建互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