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马晓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都人口规模调控的思路与对策

来源:京津冀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6

从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国际经验来看,大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比整个区域的发展对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意义更大,这已经被美国的纽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法国巴黎大都市圈的发展所证明。人口是制约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当全球的劳动力都在随资本的流动而流动时,考察一个向世界城市目标迈进的大都市人口规模,还必须考虑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因此,实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规模调控,必须在国际化的视野下,立足于全国整体发展,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制定京津冀区域整体的人口发展战略,才有可能成为切实有效的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为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为首都流动人口规模调控开拓了新空间。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统筹制定京津冀人口协调发展方案

首都人口规模调控是一项国家性工作,涉及地域广、部门多,需要在国家层面在京津冀范围内进行统一部署、综合调控。制定京津冀三地人口发展规划,需要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统筹负责,组织协调三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明确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三地人口发展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及各地区人口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京津冀人口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保障方案并有效落实,确保有关首都人口规模调控的工作职责明确、任务清晰,实现京津冀三地人口的有序流动与合理分布。

(二)创新三地联动的京津冀人口合理分布与协调发展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长期系统工程,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政府之间协作、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完善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是京津冀地区各种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毫无例外地与人口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就需要京津冀共同联手研究制定京津冀人口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京津冀人口服务管理定期会诊会商机制。对京津冀人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地相关部门每年度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人口问题会诊、会商,针对三地人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及时纠正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促成京津冀人口发展目标及首都人口规模调控目标的实现。二是建立京津冀人口服务管理定期评估研讨机制。三地每年度组织开展人口发展与服务管理、首都人口规模调控成果评估会,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进行研讨,预估下一年度京津冀人口发展及首都人口规模调控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京津冀人口发展及首都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搭建京津冀人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将京津冀三地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定期进行数据交换,定期监测三地人口发展和流动情况,对三地人口发展及时进行预警分析,为京津冀人口发展和首都人口规模调控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三)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在京津冀大背景下探寻解决首都人口难题的新路径

紧紧围绕城市战略定位,在京津冀大背景下加快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人口增长过快和城市运行压力大是功能过度集中的结果。当前,尤其要着力解决部分重点突出问题,比如,加快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产业对接,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首都高校云集,各类型在读大中专学生数量庞大。2015年,全市正规高等教育在读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数量超过100万人;就读于各类普通中专、职业高中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数量达18万人左右;就读于各类民办教育学校的学生数量达30多万。这些学生毕业后逐年沉积在北京,在城乡接合部地区形成特有的高校毕业生“蚁族”群体。近三年来,这一群体由26.8万人增长到31.2万人,增加了4.4万人,增长了16.4%。在继唐家岭之后,昌平区史各庄乡北四村以4万多名大学生的聚集规模形成了新的“蚁族”聚集地。庞大的底层知识青年群体聚集,在高速发展的大都市繁华景象与低生活质量的“被边缘化”心理反差之下,成为影响首都稳定乃至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探索新形势下首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和高素质的人才配比,引导高素质人才向外扩散,对于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机会、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有重大意义。

——以上内容参见《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P71-7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