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孙丽文、李跃:京津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来源:京津冀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6

从总体看,京津冀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富集,应成为全国知识创新的核心区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示范区,但协同创新动力、产业链协同与资源配置效率、资源流动、行政主导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对接不充分,制约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着下列问题。

1.行政主导型经济导致要素在区域间流通不畅
行政主导型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壁垒,导致经济要素难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要素市场分割严重。京津冀区域各自孤立发展、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优势资源整合配置不尽合理。“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只追求本地区发展而忽视相互间合作。区域政策及资源的不公、社会福利的不均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巨大的差距,导致京津冀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成为资源流动和产业对接困难的重要原因,行政主导型经济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

2.产业链协同程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保证,只有区域间产业分工合理,三地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由于京津冀三地存在“断崖式分割”,产业链环节存在缺失,产业链断链明显、关联系数较低、协同程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再加上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同构或恶性竞争长期存在,省市间创新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现象并存,使得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开放共享程度较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不充分。

3.京津两地对科技人才的“虹吸”现象严重,河北省在协同创新中动力不足
科技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要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目前京津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大于扩散效应,造成河北省人力资源流失。以霸州、曹妃甸两家企业为例,新招收的本科毕业生两年内就已流失70%。京津两地的经济优势和人才发展环境使得河北的大量科技人才外流。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河北省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京津两地到冀南、冀东、冀东南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滞后于其经济关联程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京津两地人才向河北的流动。京津两地对科技人才的“虹吸”现象严重。“京津双核”明显的极化效应使河北省与京津两地存在巨大的落差,也导致区域内部技术承接能力不强,技术消化能力相对薄弱。由前面数据可知,河北省在研发项目、专利申请、有效发明专利、技术市场成交额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均与京津两地有明显的差距,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动力不足。

4.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目前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协同建设尚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规划同编、创新政策协同和重大项目联合推进等方面,一体化的区域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一体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没建立,特别是在技术交易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不够;三地的技术交易市场自成体系,科技金融制度存在地区壁垒。由于区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与开放不足,一体化的区域要素市场建设被割裂了,降低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未形成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创新由于机制尚不完善,三地的科技资源还存在“孤岛”“错轨”“断崖”现象,未能使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实现有效融合,必须进行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以上内容参见《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6)》P83-8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