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专家观点

张贵祥:针对短板多管齐下,提升北京承载力整体效能

来源:京津冀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23
  从北京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和与国内典型城市比较的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承载力是目前北京综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短板,当务之急是要减轻北京中心城区的承载负荷,从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产业合理布局和发展新区的角度等入手,提升北京承载力整体效能。
(一)实施人口科学管控和人口有序疏解措施
  北京人口呈过密与过疏并存的状态,且最近几年人口总量并未下降,北京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短期内无法减弱,甚至在加强, 加之“二胎”放开政策实施,北京人口总量控制面临新的挑战,积分制等科学管控和引导人口有序疏解尤为必要。
  首先,政府和市场需采用多层次、分阶段的调控途径和政策,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优化人口空间布局。通过“管理调控”“以业控人”等方式和手段,合理引导北京市各功能区的人口分布。其次,要加强首都核心功能区人口的疏解,严控学校、医院、机构、协会、分部进驻, 鼓励部分行政办公、科研、教育、医疗等功能向新城有序转移,加大北京新城和河北环首都新城建设力度,打造便捷、高效、畅通的交通体系,建立宜居住房体系,完善市郊、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推进人口结构优化和提高人口素质,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北京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仅需要调控人口总量规模和进行人口疏解,也需要优化人口结构,北京市应根据现阶段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引领北京及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保障人才供给,聚集高端人才,为北京及京津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二)有序疏解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非首都功能
  北京经济密度分布呈过密与过疏并存的状态,主要是北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的不合理聚集, 首都核心功能区聚集和承担了过多的功能,虽然医疗中心功能、教育中心功能、商品市场交易中心功能、创业中心功能和旅游中心功能等非首都功能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建设做出一定贡献,但这些非首都功能在空间上的过度集聚,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也是首都核心功能区“城市病”形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些非核心功能,应通过名校办分校、名院办分院等形式向新城、郊区、河北、天津等周边地区疏解,缓解北京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压力。
(三)建立反磁力中心和“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要提高承载力整体效能,发展新区是当下的重点,使新区成为北京的“反磁力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聚集新的产业和人口,拓展北京中心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北京中心城、新区的协同发展。要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城市,以及顺义、亦庄、大兴、怀柔、密云等新城的建设,使其交通更便捷、设施更完善、环境更美好、经济更繁荣,并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组团,疏解老城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和人口。将新区建成“多中心组团式” 结构, 可以将新区周边距离较近和发展较好的城市、城镇结合成一个大城市,按一个大城市的标准去打造,逐步实现周边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也可以单独规划建设成新区,从而建立多个反磁力中心。参考“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及“陕西西咸新区”中国四大副省级新区建设经验和教训,对北京发展“多中心组团式” 新区提出初步构想,现阶段应着力以密云、怀柔、顺义、大兴、亦庄、通州为连接中心,根据地区分布,形成“密怀顺新区”和“大亦通新区”城市组团,打造一个大的反磁力中心,从而提高中心城区承载力效能。
 
——以上内容参见《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P210-P2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