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
全 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 摘要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5)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5)

英 文 名:ANNUAL REPORT ON BEIJING’S TOURISM DEVELOPMENT (2015)
作  者:北京旅游学会
I S B N:978-7-5097-7602-5
丛 书 名:北京旅游绿皮书
出版日期:2015-07-01

中文摘要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5)》,是北京旅游学会近年组织北京旅游学界、业界编著的年度报告的第四本。它既是北京旅游学会的学术结晶,也是北京旅游学界、业界积极开拓探索的研究成果和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总结。团结在京旅游学界、业界和管理层的北京旅游学会,作为以服务社会、政府、业界为己任的智库平台,近年来立足北京、放眼全国,在旅游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创新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旅游绿皮书》的出版,无疑就是这一工作的组成部分。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5)》,仍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经过精选的两篇主报告和36篇专题报告。

“主报告一”的《新定位·新常态下的首都旅游业新发展》,是北京面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把旅游业打造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功能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形势分析与战略部署。文章从“2014年北京旅游业发展状况”、“新常态下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2015年北京旅游业发展展望”三个层面论述了北京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不仅让我们从已有的成绩和机遇中得到了鼓舞,而且从未来的部署中明确了工作的方向。“主报告二”的《主报告附录 2014年北京旅游的十片绿叶》作为“主报告一”的一个补充,它选取了2014年北京旅游业让人注目的十大事项,并把它比作植物的叶片,以说明首都旅游界共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旅游业枝繁叶茂的养分来源。

“主报告”后的36篇“专题报告”,则分为了互为补充的四个叙述侧面,它们依次是“新常态下的北京旅游运行篇”、“问题研究与市场调研篇”、“科学管理与经营分析篇”、“区县探索与企业开拓篇”。

第一板块“新常态下的北京旅游运行篇”共有7篇报告,一是从2014年北京旅游“市场消费热点”、“市场景气指数”、“游客感知视角”、“企业发展”等多个视域分析了北京旅游发展的新态势,二是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新进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北京旅游地方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性研究。报告中对这些领域的分析研究,不仅是在京旅游业界、学界关注的中心,而且也是全国业界、学界和管理部门都十分关切的内容。

第二板块“问题研究与市场调研篇”的7篇报告,则不仅对北京旅游的“客源地市场”、“入境游客消费行为”、“本市居民出境旅游”、“入境修学旅游”、“旅游公共服务现状”等进行了实证性的调查研究,还特别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导游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剖析。这些研究报告,不只是北京旅游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也是研究首都发展和中国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料。这对于业界、学界和管理层都是大有用处的。

第三板块“科学管理与经营分析篇”的9篇报告,其最为突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北京为实例,集中研究分析了当前中国旅游发展中广受关注的热点。如“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如“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在旅游业中的泛在化,如“智能化旅游交通”、“旅游咨询服务多元互补”、“郊野公园旅游”、“特色酒店”、“旅行社B2B平台”、“旅游营利项目培育”,以及对“首都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带”等的论述,都不乏在新常态下的新视角与新思维。

第四板块“区县探索与企业开拓篇”的13篇报告,除了来自颐和园管理处的新常态下的游客分析外,多是来自北京市各个区县的研究与创新,无论是“旅游小镇建设的探索”、“山区旅游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十三五’旅游规划的编制”,还是对“住宿业”的发展策略研究、对“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的适应研究、对“环球影城落户影响”的评估研究,或对“会展旅游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等的研究,以及细致到“海淀西山旅游发展”和“房山区琉璃河遗址旅游路径”等的规划与设计,这些来自或针对东城、西城、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密云等北京各个区县的诸多创新,也都是北京市旅游发展整体创新中已经实施的和将要努力的创新发展的一部分。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5)》,一共有80余位作者为它撰稿。来自在京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自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者,他们既有多年积累的不同经验与心得,也有着各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积淀,所以他们的这些报告各有新意,各有专攻。就如同这部“绿皮书”前几年的报告一样,这些报告,既反映着旅游业界、管理层和研究者的探索,也反映着他们的锐意创新。而他们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与视角的差异、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的分析,又正好构成一种十分难得的互相补充,从而也就使得本书将有可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展开